健康小學堂

2025/04/01

中高齡的關鍵營養

pexels-shvets-production-8900024
文 / 臺大醫院營養室兼任  郭月霞營養師

社區演講或是營養門診,常常碰到諮詢的一句話:『我都已經低鹽低油低糖了,怎麼病情還是沒見起色?』,瞄一下個案瘦乾巴,精神不濟。問一下個案 :『您覺得這種飲食限制,您吃得下嗎?』,面有難色的個案或家屬回答『吃不下也要吃,為了身體好 』。自從退休後時常走在街頭,驚訝地發現一個明顯的變化:年長者的身影越來越多了,公園裡由外籍服務員推著輪椅的長者越來越多 ! 這些微妙卻深刻的變化無不引發我們的深思:台灣正以驚人的速度步入高齡社會的時代。

    中高齡飲食的重點原則在於「均衡營養」和「易於消化」,即「吃的下、吃的夠、吃的對」最幸福

吃的下→適時調整食物質地
    若因牙齒鬆脫導致咀嚼能力變差,腸胃消化功能漸弱,飲食上可製作質地軟爛、細碎或流質等不需太多咀嚼的食物,以利吞嚥。若當吞嚥能力變差,則需予醫師或語言治療師評估吞嚥功能,並諮詢營養師給予建議適當食物的質地及種類(如:添加食物增稠劑或口服營養品補充等),以增加進食及營養素的攝取量。

吃的夠→質量並重均衡飲食型態
    均衡營養:應包含全穀根莖類、蔬菜類、水果類、蛋白質類(如魚、蛋、肉、豆類)、乳製品類,以及油脂與堅果類,確保攝取足夠的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質、脂肪、維生素和礦物質。2013年至2015年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攝取不足盛行率最高的前2名為奶類(81.6%)及水果類(72.9%)。長者每天的飲食要吃得夠,特別是奶類建議每日1.5杯(不喝牛奶者,可以優格或起司代替),水果類每日要吃足2份(1份水果為飯碗約八分滿或1個網球大小的水果) 。
   
    特別呼籲高齡者每日應攝取足夠蛋白質類食物(如:豆類、魚類、肉類、蛋、奶類等),使蛋白質攝取量達到每日每公斤體重1.2公克建議量,以預防肌少症的發生。

吃的對→少量多餐
    若高齡者常飽脹感沒胃口,建議每餐份量六至八分飽,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,每天進食五到六次,並可在三餐之間補充小點心(水果、牛奶、堅果飲等點心類)。尤其建議高齡者宜攝取多樣化的蔬果,使用天然調味料、低鹽,搭配全穀、堅果;肉類則以攝取魚、雞肉等白肉為主,並均衡攝取到6大類的食物。少吃油炸、含油量多或易產氣的食物(如:紅豆、地瓜、洋蔥、青椒等),以改善飽脹感。

白天攝取足夠水分→改善便秘及減少泌尿系統發炎
    每天應攝取每公斤體重30cc的水分(包括:鮮奶、湯、果汁、茶飲等)。

營養補鈣、活力日曬→避免或減緩骨質疏鬆症的發生
    為達每日鈣質建議攝取量1,000毫克,儘可能選擇鈣含量高的食物,如:牛奶及乳製品、小魚乾、豆腐、芝麻、杏仁及綠色蔬菜等,並有適當的體能活動及足夠的日曬時間。

維持適當體位→BMI約24-27
    研究指出中高齡長者更應重視的其實是肌肉量,在三高(高血糖、高脂血、高血壓)穩定的控制下,建議長輩們維持在「過重」體位(BMI約24-27)較為適切,以儲存抵抗疾病的本錢。

盡量共餐→ 少獨食
    獨居、無人備餐共餐等情況,更易衍生營養不良問題,值得家人重視。

    「銀髮族,別再不敢吃了」,高齡者常因為養生、疾病、網路傳言等因素,造成少油、少吃的飲食型態,甚至自設多重飲食禁忌,沒有吃對吃夠食物,是無法達到應有的營養標準。對於高齡銀髮族及其家人而言,如何藉由攝取適量飲食來獲得均衡足夠的營養,達到樂活與健康、增進身體機能及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的目標,是一門重要的課題。呼籲大家一起重視高齡營養健康促進議題,共同邁向高齡營養新食代!


參考資料:
老年期營養資源手冊


圖片來源:Pexels 

 

偵測到您已關閉Cookie,為提供最佳體驗,建議您使用Cookie瀏覽本網站以便使用本站各項功能

依據歐盟施行的個人資料保護法,我們致力於保護您的個人資料並提供您對個人資料的掌握。 我們已更新並將定期更新我們的隱私權政策,以遵循該個人資料保護法。本網站使用cookies以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。如需了解更多關於本網站如何使用cookies 請參照我們最新版的 隱私權聲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