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/10/30
創傷的發生
文/林靜宜 心理諮商師
想像你被綑綁住,一個比你孔武有力的陌生人,拿著利刃抵住你的脖子已經畫出了血痕,他的刀子只要再深入脖子零點幾公分隨時都可能奪取你的性命,當我們正面臨極度的恐懼,我們的腎上腺素上升、瞳孔放大、口乾舌燥,所有的生理機能都告訴我們要戰鬥或者逃跑,但在這個情境下我們沒有任何打贏和逃脫的機會,這時候我們的大腦會對身體發出最後的求生訊號,我們的生存腦會開啟,很多的身體功能會關閉,這個時候身體會癱軟,這個狀態我們叫做凍結,只維持最低的心跳、呼吸等等的生存機制,因為一般的獵食者通常對於不會動彈的生物,比較沒有興趣,類似僵死的狀態有可能讓我們逃過一命,甚至也讓我們的神經麻痺,因為最少的掙扎可以減少,讓我們在死去時不會那麼痛苦,然而心靈卻會在這個時刻,在恐懼與癱瘓的循環當中體驗到無數次的無助、恐懼與情緒混亂。
有時即使很幸運地得救了,身體卻無法從癱瘓和恐懼中復甦,類似抽離身體的感覺,我們稱之為『解離』,我們的身體從癱軟恢復之後,才會感受到因為害怕而顫抖,而這個顫抖會讓剛才生存腦作用的激素復原,我們的生理機制才能恢復正常的行動。而上述的危險痛苦情境也包含戰爭、暴力、意外、救災…童年時期的逆境等等,即使沒有遭受生理上的傷害,心理上的恐懼與傷害甚至可能產生更嚴重的作用,而且創傷事件本身只佔創傷的一部份,而後續的身心創傷更是強烈的痛苦。
什麼是壓力後創傷症候群(PTSD)?
脫離險境之後,即使恢復正常生活,在創傷事件中發生的生理歷程,讓我們的大腦與神經仍然牢牢記得相同的經歷,因此這並不是純粹的「心理」現象,而是「身心」現象,我們必須把大腦與神經的反應納入考量,這就是為什麼有創傷後壓力症侯群的人經常會做惡夢、驚醒、失眠,腦海不斷重複創傷的事件和情景,遇到類似的場景就會感到歷歷在目,好像再次經歷一次創傷事件,這並不是可以用「心理」去控制的創傷反應,恐懼會讓我們的身體凍結與解離,我們的身體會感受到麻木,好像意識抽離了身體、不屬於這個世界,感到破碎不再完整,因為大腦激素產生的強烈的情緒會讓人陷入重複的創傷迴圈中,以慢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出現。
真正令人創傷的,不一定是身體的傷害本身,而是事件後的身心狀態導致的創傷,也許童年時父母親的毆打並不會讓你受到嚴重的皮肉傷,但封閉孤獨沒有人了解的心靈,才是造成創傷真正的原因,當一個人內心麻痺的狀態得不到改善時,就會加劇創傷的反應。
倖存者的身份更讓認知層面雪上加霜,也就是大腦中不斷出現,對創傷事件和對自己的想法比如:對於相對人的憎恨、痛恨自己在當下沒有反擊,對於自己感到憎恨、強烈的無力感、甚至陷入愧疚、責備、麻木的漩渦等等。
從大腦、神經與身體觀點的治療模式
一旦大腦和身體標記出危險,不論想要逃避的是什麼,就會一直存在,在這樣的情況下,時間無法讓這一切過去,反而只會讓身心不斷重複經歷相同的感受。首先創傷的治療通常沒有秩序可言,即使治療會有不同的階段,然而這些階段對於被治療者來說往往是沒有方向的、不可預期的、混亂的,甚至過程當中可能會覺得「沒有變得更好」,開始治療之後感覺變得更糟,都是很有可能的,因為復原之路不一定是直線的,通常會是螺旋狀的成長,因此在這個歷程當中,另一個人無條件接納的陪伴會增加安全感,有助於加速所有情緒歷程的發生,並且增強對於復原目標的希望感,然而只是給予安全感和同理心,可能會造成過度的依賴,過度的權威會帶來混亂,如何平衡兩者的關係並且共同完成目標是一個考驗。
受到創傷過度激發的大腦神經與激素需要時間代謝,可以透過身體誘發自然的抖動機制釋放這些激素,適當的時間與空間釋放恐懼,讓身體的激素重新復原,才能讓大腦神經回復到正常運作模式。
治療從來不是一次性的,將「恐懼」與「身體的癱瘓」分離,是一個歷程,無法逃脫的麻痺會產生巨大的沮喪、羞愧、自我憎恨、對於自己失去信心、對於外在失去真實的連結,首先要有意願去感受自己內在經歷的所有感受,內在的整合才有機會發生,大腦產生的激素在不同的復原階段會產生不同的情緒,目的是要讓我們從對於創傷事件恐懼的模式離開,在感受到恐懼和麻木之後,開始會感受到被傷害、憎恨和怨恨,這些強烈的憤怒有助於我們褪去身體的麻木,如果不願擁抱憤怒,生命將在此刻失去活力,若能真實面對自己對於相對人甚至對於世界的憤怒,憤怒往往是脆弱的鎧甲,當憤怒經歷完畢,退下憤怒的鎧甲,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,去接觸內在最脆弱的部份,接著會對自己的處境湧出許多的悲傷,這份悲傷可能大到難以承受,一開始身體一些多餘的激素會透過悲傷的淚水代謝掉,但往往接踵而來的是沒有盡頭的悲傷令人絕望,此時大腦會經歷許多的拉扯,在此時最關鍵的修復因素是對於自我的寬恕,了解自己在當下的無能為力,原諒當時無法自我保護的自己,理解自己的困難,慢慢看見自己不是只有「受害者」這個身份,拿回失去的掌控和自主權,慢慢才會對生命發展出新的可能性,在經歷過生理機制還原後,會感受到一股暖流包圍身體,可以感受到很簡單的溫暖和幸福感,即使生命跟過去變得不同,心靈會逐漸從破碎走向完整。
即使上列的描述具有復原的方向性,然而這個經歷通常會有許多來來回回的感受,而每次都會試圖找出不同的、較為正向的感受,逐漸復原。
本文用較為簡短的方式描述創傷對身心的影響,以及復原的歷程,但往往這個歷程是劇烈並且漫長的,在療癒過程中感到困難、挫敗、絕望、自己無法再變得完整、世界再也不一樣或者想要放棄,都是十分正常的,對於事件的發生,不一定需要去原諒,重點放在改寫此刻記憶中的情緒狀態,讓身心能夠活在全新的當下,只要能離開過去的情緒與狀態,練習用新的自己,看待過去,產生新的觀點,並給予過去的自己安慰、希望、和祝福,如此才能真正體會當下的平靜。
參考資料:《解鎖:創傷療癒地圖》本書是美國身心治療協會終身成就獎得主——彼得・列文博士的鉅作。
圖片來源:123RF
其他相關訊息
2024/11/20
在忙碌生活中,如何以正念方式滑手機?
2024/11/04
別讓菸限制了你的自由
2024/10/18
戒菸,像極了愛情
2024/06/27
「探索幸福的路徑:五個小秘訣陪你一同感受與實踐」
2024/05/17
「你順手幫我處理一下啦!」如何設下剛剛好的職場關係界限?
2024/04/19
上班等下班,你職業倦怠了嗎?留意三大類危險因子
2023/10/30
靜心的方法
2023/10/30
預防心理,強化心理肌肉,這就是心理韌性
2023/09/15
非理性信念 - 想法彈性、心理自由,生活多些愉快
2022/11/11
哭,只有你一個人哭;笑,大家跟你一起笑。
2022/11/11
老年寂寞不再
2022/11/11
老人心理健康
2022/11/11
生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
2022/11/11
人生是一段旅程,比你想像的要容易得多
2022/11/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