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小學堂

2024/10/18

戒菸,像極了愛情

pexels-cottonbro-3779059

文 / 左涵瑄 臨床心理師/戒菸衛教師


一個人是如何接觸菸,然後長久投入菸的懷抱呢?
也許就像<葉子>的歌詞所述:「愛情(菸品),原來的開始是陪伴,但我也漸漸地遺忘,當時是怎樣有人(菸)陪伴。」。

「菸」在人出生時並不是生存的必需品,也並非每一個接觸到菸的人都會形成菸癮,我想關鍵在於「需求」(大腦不會做無意義的事);這條「成癮之路」可分成三個面向:

1.「社會/社交環境」:有些人的環境比較容易接觸到菸品(例如:家人或朋友有菸、有取得菸的管道),可能有些動機會讓人想嘗試菸品(例如:好奇、感覺很帥、長大的象徵、融入群體),當環境助長抽菸時,就踏上了成癮之路;特徵是:難以拒絕別人邀約抽菸或請菸。

2.「心理成癮」:若習慣使用菸品來度過無聊的時刻、抒發心情、提振精神、減少社交焦慮等,心理上也會變得依賴菸(就像依賴別人),好像沒有菸(別人)不行;特徵是:在有情緒感受或內在需求時抽菸。

3.「生理成癮」:隨著身體吸收尼古丁(主要成癮物質)的次數增加,大腦的結構開始改變(受體增加),對於獲得尼古丁有更多渴望(craving),逐漸導致「需要更多的劑量,才能達到原本的效果/感受」,這就是產生了「耐受性」(tolerance),菸癮也是由此而生;特徵是:早上起床後會想抽菸,以及大約每隔1至2小時或在固定的時間會抽菸。
  
基本上大多數的抽菸者混合了上述三項因素,增加與菸分離的困難度,也不僅是「意志力」的問題,而有些人會說:「我沒有菸癮,只是習慣」,其實判斷是否有菸癮,要看的是「我想抽的時候,是否仍然可以不抽」,若無法對抗想抽的念頭,即是有成癮的表現;當不滿足「耐受性」時(例如:長時間沒抽菸、沒辦法抽菸、正嘗試減少菸量或完全戒斷),隨之而來的不舒服就是「戒斷症候群」(withdrawal syndromes),常見的表現為:焦慮、精神不佳、煩躁、易怒、坐立難安、痛苦、咳嗽、口乾舌燥、便祕、頭痛、食慾大增、體重增加、味覺改變……等等(種類繁多、因人而異),且在抽了菸之後,這些症狀就減緩或消失了。

「戒斷症狀」大約在完全戒斷或菸量明顯減少的前1至2週會最明顯,若不瞭解戒斷症狀,可能會令戒菸者感到挫折或認為「我就是戒不了菸」,也容易被親友誤會是「不想戒」、「沒有意志力」,造成更多的壓力感受,戒菸實際上在面對的是成癮議題,需要有效的策略提高勝率!

pexels-fecundap6-405082


針對「生理成癮」的部分,可藉由戒菸藥物的輔助減緩戒斷症狀的強度(詳情請洽戒菸門診)及進行飲食調整,讓自己保留意志力和能量面對「心理成癮」,需要練習察覺自身的壓力感受和情緒變化,培養放鬆、減壓、自我照顧的管道,調整生活作息及轉移注意力的方法(免費戒菸專線可提供個人化諮詢),而在「社會/社交環境」方面,可向親友宣告戒菸行動,選定對自己有意義的「戒菸日」,不接受請菸、邀約抽菸,多選擇前往禁菸場所;透過全面向的戒菸策略,逐漸成為「不抽菸的人」。

非吸菸者常用「抽菸的壞處」想說服人戒菸,然而就像一段令人痛苦卻難分難捨的感情,一定是有某些「好處」才令人如此糾結;若有想與菸「分手」的念頭,可以在實際執行之前,先仔細回顧自己如何踏上「成癮之路」的,檢視「菸」滿足了自己什麼「需求」?找到其它因應需求的方式,才能跟菸好好地「因瞭解而分開」!


(成癮的因應技巧請參看下篇文章〈別讓菸限制了你的自由〉



圖片來源:Pexels 

商品搜尋

偵測到您已關閉Cookie,為提供最佳體驗,建議您使用Cookie瀏覽本網站以便使用本站各項功能